梁冬:坐着都能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冬吴相对论》,我是主持人梁冬,在我对面相对的这个人就是吴伯凡。 吴伯凡:大家好,我是吴伯凡。 梁冬:吴伯凡是《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的主编,是我见过的中国最优秀的商业评论者,这只能说明其实我认识的人很少(笑)。上一周的时候我们谈到一个话题,在中国制造这个领域里面,我们如何不用做到中国创造,仅仅在中国制造里面就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当时的时候我们聊到一个话题,就是说,一个事情甭管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当你专注去做的时候,做着做着它会由量变到质变,就像有一部小说《天龙八部》,他在叩头叩了很多次以后,发现蒲垫被叩穿了,下面就发现了宝藏,一个武功秘笈。我觉得这基本上是一个比喻,打魂斗罗也是这样,打着没什么反应,打着打着就变了,整个就被打爆了。 刚才我和伯凡在来录音棚路上的时候就聊到了聚精会神,在讲到专注这个话题,所以我们今天是不是就可以从专心致志这个话题聊开。 吴伯凡:我们上一次聊中国制造,其中有一个隐含的话题就是专注做一件事情,把它做到境界,做到“道”的这个层次,这样别开生面的去创造一种价值,所以这里头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专注。专注是一种力,有一本书叫《专注力》。说一个人的智力,我们经常会用测智商的方式说多少多少,但是我们现在发现很多人在测智商的时候是非常高的,但是他做工作的时候一塌糊涂,或者是他做到一半的时候又不做了,这里头有一个专注力的问题,所以衡量一个人智力水平的时候,专注力也引入到这样一个指标体系当中来。谈到专注力,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是专注是如何改变你的。佛教讲“境由心生”,就是你看到的世界是你的内心世界的一种折射和反映,当你的内心世界很无杂、很肤浅的时候,你看到也是一个很肤浅的东西,这好像有一点神秘主义的色彩。 梁冬:或者唯心的观点。 吴伯凡:但实际上在生活当中,你要做任何一件事情你仔细地去做的话,你都会发现这里头是有道理的。 梁冬:所以很多老板说自己的员工蠢,其实只能证明是他蠢,证明他自己不懂得发现这个员工的优势,寻找到优秀的员工,教导员工和他分享知识和经验,其实是他蠢的一个原因,或者一个蠢的反映。 吴伯凡:对。 梁冬:刚才你说其实一个人的专注跟智商起码也是并列齐驱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蛮有趣的观点。前两天我碰见一帮朋友大家在分享一个观点,有一个人做电信设备的,他说他们现在在全球最害怕的人是诺基亚,我问他们为什么你们会那么害怕诺基亚这个企业?他说诺基亚这个企业主要是芬兰北欧人,他们基本上来说已经超越了为生活工作的这样一个需求了,所以大部分的人在学习和工作的时候,他们其实会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当一个人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的时候,他的内心其实是安静的,你不会冲突,安静了之后就会产生慧,“由静入定,由定入慧”其实就是这样,我回应你刚才说的那个观点。如果我们内心不冲突、不挣扎,你去专心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本身会产生一种智慧,而这种智慧是一种力量。 吴伯凡:对,就是《大学》、《中庸》里头讲“知止而后定”,就是知道停止你的心才会定下来;“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只有在经过几个层次的还原之后才能够得到,或者说懂得,或者说把一个事情掌握。所以我们平常说专注力是一种意愿,我想专注,这个人不专注,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有的人他想专注,他可以专注一分钟、专注五分钟、专注五天,再专注一年是不可能的。专注有时候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进入到智力的层次以后,它就会变成一种非常大的力量。但是在做企业的时候,有的企业就没法专注,看到什么东西赚钱就做什么东西,他觉得企业的使命就是要赚钱,获取利润,股东价值最大化,所以他看到什么满眼都是机会,都去做。 梁冬:尤其在当今的中国,中国现在就不缺机会,是人才还没有成为人才,稍微有点人才的样子就被挖走了。 吴伯凡:对,日常生活中你能发现,机会多的人或者机会多的企业,往往最后都是很平庸的人或者很平庸的企业。有时候企业往往是那些把自己的路都断掉的、破釜沉舟的,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在公司宪章《华为基本法》里写着“永远不进入什么什么”,避免它的公司陷入机会主义。相反的当时跟它一起创业的企业什么都做,比如说海尔,海尔最多的时候能做到500多个产品线。 梁冬:据说海尔还进入医疗行业。 吴伯凡:保健、医疗、保险。 梁冬:金融,就差汽车行业了吧。 吴伯凡:还有海尔嫂子面馆。 梁冬:我还以为别人盗用它的名字做的。 吴伯凡:不是。所以要做到专注,并不是你想专注就专注。 梁冬:差别在哪里呢? 吴伯凡:差别实际上跟心智有关系。医生看小孩,觉得这个小孩智商高、智商低,从他出生没多久就看他的目光,他是不是盯着一个东西能够很专注地看,智商低的小孩,一般这边有一个响动,他的头就转到这边去。 梁冬:我们还以为那叫聪明。 吴伯凡:可能是这样,大智若愚往往是说这个人有点迟钝,在某些方面他非常迟钝,他只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企业往往也是这样,它对某些机会能够保持一种麻木和迟钝,这样的企业往往能做大。那些总是满眼都是机会的企业,往往做不大,这就是专注对于个人的成长和企业的成长我觉得都是非常重要的。 梁冬:所以你在说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刚才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就是为什么很多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子,到了三四十岁的时候嫁不出去,最后只能随便找一个A女配C男这样的一种情形,很可能是因为她年轻的时候机会太多,所以她忽略到了专注,她总以为还有更好的,或者就很轻易地就放弃了看来还不错的。 吴伯凡:她不会去认真地面对她眼前的一个对象,眼前的一个人,她只知道这是个机会,用最浅近的衡量标准来看他很吸引人。但是人的面相有多种多样的,今天碰到一个这样的人,明天又碰到那样的人,实际上她就是永远在机会之间进行穿梭、游走,最后时间和机会都丧失了。经济学讲机会成本,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你就不能做那件事,这是你的机会成本。所以她觉得她有很多机会的时候,实际上暗中也丧失了一个机会成本,就是深入地、关注地去做一件事情、去了解一个人,了解自己的需要和对方是不是适合自己,她不会去认真地看。别人是在苦心地找机会,她是机会不断地纷至沓来涌向她,所以这个时候就不需要她有更多的专注力去关注眼前的人、眼前的事情。当她回过头来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应该需要什么的时候,时间已经没有了。有一个管理学家叫查尔斯·汉蒂说,无论是企业和个人,当你知道该怎么走的时候,往往已经没有机会了。 梁冬:讲的太好了,伯凡你在讲到查尔斯·汉蒂之前的对那种不专注的人的批评,我简直就看到了一张自己的脸,似乎每一个在旁边听的人都在看到自己。如果20年前你就专注的买了一只公司的股票,比如说万科,然后就不管它了,今天你会发现说比你炒了多少次股票、买卖了多少次要好得多。 吴伯凡:一提到万科,我一下子想起跟我们今天这个话题很有点关系。万科你知道它为什么叫万科吗? 梁冬:为什么? 吴伯凡:因为它当时做的业务非常多非常多,从贸易起家,它进口录像机销售到内地做贸易的,它还做莫百货,现在广州人都知道也一个万佳百货,万佳百货就是万科的;还有做一种饮用水叫怡宝,这也是万科的,万科有很多,所以它有一万个科,就是这个意思。后来王石发现这些东西太多了以后,一个企业真的不知道怎么去做,最后可能总业务量非常大,但是不知道这个企业形状都搞不清楚,擅长的是什么,应该朝哪方面发展。当你强调速度的时候,发现另外一个业务是不应该速度的,是应该强调质量的;当你强调质量的时候,又发现另外一个业务又强调速度。 梁冬:那叫成本。 吴伯凡:所以这个公司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能力,它有很多经理人,比如今天他做饮用水,把他提到高层,他要管很多很多了,发现他管不了,发现这个公司无形当中在管理上患上的精神分裂症,后来王石苦下决心,由万归一,就是万一之道,由万科变成一科,别的都扔掉,把万佳也卖出去了,把怡宝也卖出去了,甚至当时还很赚钱的一些企业都卖出去了,就做房地产一样。 梁冬:而且还只做房地产的住宅项目。 吴伯凡:对,而且刚开始的时候只做郊区,它不参与中心地带竞价的土地拍卖,它只是去买那些谁都不愿意去买的郊区的土地,然后在那个地方盖房子,逐渐以它的质量、营销提升它的价值。 梁冬:刚才伯凡说万科终于万佛朝中,由万科变成了一科,变成了一个住宅公司,同时最后又不仅仅是只做住宅,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只做郊区住宅,好像它还不做富人的别墅。有一次有一个人找王石,几乎要跪着求他做富人别墅的楼盘,他说他做不了,因为他不擅长做那个事情,我觉得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这里是《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主持人,对面的是吴伯凡。 吴伯凡:大家好,我是吴伯凡。 梁冬:我们今天从一个专注的话题聊起,如何保持专注。我们在上一节的时候聊到万科这个公司,以前为什么叫万科?那就是它有很多的科目,很多的组织部门,后来王石一石激起千层浪,终于把万科万佛朝中变成了一科,专门做房地产。其实我们对面的吴伯凡因为是《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的主编,他常常也可以和不同的企业界领袖进行更加深度的对话,据说伯凡前段时间跟王石有一段秉烛夜谈。 吴伯凡:谈不上秉烛夜谈。 梁冬:没那么浪漫是吧(笑)。 吴伯凡:采访的时候问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放弃那么多业务,还是很赚钱的业务,他是职业经理人,他是对股东负责的,股东看见明明可以赚的钱你不赚,股东是要问你的。他是这样说服股东的,就是你要我这个企业现在是要赚多少钱,还是说要它更长时间的赚钱,他举了很多的例子,跟他一起起步的很多企业赚了很多很多的钱,有的是赚了很多钱以后突然就没有了,有的是原来赚了很多钱,后来发现这个业务……任何一个业务都是潮涨潮落的,这个时候很赚钱,从当年的摇钱树一下子变成苦菜花,这样的行业非常地多,最后是你赚了多少钱还怎么吐回去,他举了很多这样的例子。但是他最能打动董事会的是他说的一句话,“我如果是做很多很多的业务的话,那么我无法培养一个职业经理人,一个合格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这怎么说呢?职业经理人要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学习,他是要有能力的,如果他是什么都做的话,如果整个职业经理人队伍是由一批万金油组成的话,这个企业无法做到百年老店,无法做到长治久安,那么你赚的钱是怎么赚进来的,最后是怎么还回去,出来混是要还的,这是万科从“万”归一当时的一个契机。 梁冬:但是坦白说,企业的多元化就像我们身上的脂肪一样,很多时候是很难控制的,有句话叫“瘦归瘦,筋骨肉”,很羡慕那些虽然长得瘦,但是爆破力极强、耐力极强、执行力极强的那种身体体格。某种程度上我觉得它其实是一个比喻,企业也是一样,如果你发现一个企业很专注在某一个领域都可以做得很好的话,那真的是很了不起。但是我就有一些反例了,比如说我们在上一期提到的比亚迪,它以前是生产电池的,它现在又生产汽车了,在上一次聊到的时候你会告诉我说,你看人家比亚迪多成功,电池生产得好,连汽车都能生产得很好;今天你又跟我说,你看万科从万科变成了一科。到底是什么样的逻辑让你们这些传媒人、这些商业评论人每一次都能自圆其说呢? 吴伯凡: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地好。比亚迪为什么能从做电池转向做汽车,当然它现在还在做电池了,电池做的是在某几个产品上它都是行业老大了。 梁冬:垄断者。 吴伯凡:对,但是它不是放弃了做电池再来做汽车的。关键是它发现做电池培养起来的这些能力,是可以复制到做汽车上头的。有的企业做多元化的时候,从来不去想我做这个东西成功了,那个东西跟这个东西有什么相关的,我的这个能力能在上面发挥吗?我今天是造纸的,明天我去拍电影,这二者之间他也看不到关联性,就是他的能力能不能够进入到这样一个领域。唯一的理由说这个领域现在赚钱我去做,一旦是这个逻辑的话,你就…… 梁冬:有可能亏钱。 吴伯凡:你就死定了。我们刚才说比亚迪,说白了它能够从一个领域转到另一个领域,是它取得了一种能力,这种独特的别人没法模仿的能力,发现虽然汽车和电车差得很大,但是它在制造,瓦解原有的行业习俗,把一个不变成本变成了可变成本。它当年在电池行业是怎么把老师逼到墙角,它发现在汽车领域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把老师逼到墙角,虽然做的是不一样的,就像一个人今天写诗歌,明天写散文,如果他能发现这里头有一个相通的地方的话…… 梁冬:对呀,都是码字嘛。 吴伯凡:那不是。他的能力是可以在这个领域复制的话,他就可以做,今天写诗明天去写科学论文,那不行,因为你的能力是不能够相通的。万科在转向专业化的时候,实际上它要培养的就是自己的这种独特能力,王石有一句话叫超过25%的利润不会去赚,他有一个解释,超过25%的利润表面上是好事,但是它会把你的职业经理人给废掉,因为如果超过25%的利润,那任何人都可以做,不用费脑子了,都能赚钱。 梁冬:这个行业本身就很赚钱。 吴伯凡:这个行业就非常赚钱,表面上是说赚了大把的银子,实际上把你的武功就可能废掉。 梁冬:这就很像有些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时候饱受挫折,比如家里面出现一点事情,或者恋爱受挫折,反而有利于他的成长。 吴伯凡:对,他要做低于25%的利润的时候,主动放弃那些利润很高的项目的时候,实际上无形当中使他的经理人把脑子用在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如何提高质量、如何去做真正的营销这样一些路数,所以后来很多人就很羡慕万科,万科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很好、很整齐,有人去把万科的副总给挖走,挖走以后发现那个人在那个地方没法发挥作用,因为万科造成了一个场,只有在那个体系里头这个人才能发挥作用,发现他离开了这个地方以后,就没有这个能力。有很多企业能形成了这样一个场以后,把比较平凡的人也能变成一个非常能干的人,是因为它的管理体系,这个是它最重要的。 梁冬:我们在讲到商业逻辑的时候,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个人。其实我也在想,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如何能够始终在某个领域里面做,如果他迫不得已,或者说如果因为各种机缘他进入到另外一个领域,他又如何能够把表面上看来的两份不同的工作变成一份工作,这是另外一种艺术,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我不知道表达清楚没有。 吴伯凡:我知道你说的什么意思。第一个就是说,你如何保持专注不受外在的强制,你只能干这个东西,而是说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越来越吸引你,越来越能在里头看到奥妙,不断地呈现出一个新的吸引你的世界,所以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你过去做了很多年的,你发现一下子完全跟我想的不一样,所以他能够不断地深入到这个奥妙里去,不断地进到行业的最深处,纵深化的方向发展,使得他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而是越来越吸引,就像我们看一本书。 梁冬:又在骂我了(笑)。刚才我说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另外有一种人,他可以在做不同的工作的时候,其实也在做同一个事情,比如说你刚才说的比亚迪。我举一个我个人的例子,我现在在投一些旅游行业的工作,很多人就问你梁冬以前没有做过旅游,凭什么你可以进入旅游行业?当然除了我说我必须要找到一个旅游界的好的拍档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我在这个公司里面做的所有事情,跟我以前在互联网公司里面做的事情居然是一样的。第一,是关于品牌的东西,另外一个是互联网现在正在出现一个很有趣的社区化的趋势。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美国就有几个很著名的互联网成长地非常迅速,Myspace也好,Facebook也好,它都在讲任何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当我进到旅游行业之后,我赫然发现在这个行业里面有一些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居然很多在这个行业里没有人提,我发现原来旅游重要的不是去哪里玩,重要的是和谁去玩,但是我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发现这个行业居然很多人把这个观点认为是一个非常新鲜的话题。它其实是我把我以前在互联网里面的对于社区的观念平行到了旅游行业里面,所以我们才发展出旅游行业一个新的蓝海,但是这中间其实是有某种危险的,你刚才说到的时候我觉得它有危险。尽管我们在做一些能力的平移,但是是不是说明我们能够平移过来,我们就可以保持一种所谓的另外一个层面上的专注呢? 吴伯凡:如果是你衡量能不能够进入另外一个陌生的领域的话,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实际上是一种直觉,你发现你原来做一件事情,你看到一件新的事情的时候,你发现这个行业其实很简单,或者说这个行业里头、这个专业里头有很多很重要的问题,他们一直是搁置的,这是爱因斯坦说的,就是永远在做同一件事情,一直希望不同的结果,这叫精神错乱。当时他是学数学的,后来他发现数学哪些问题是重要的,哪些问题是不重要的,他发现很多问题都很重要,但是他转到物理学领域的时候,他一眼就看出所有这些物理学家们都在讨论一个非常陈旧的,表面上每个人的话题都是很新的,实际上都是在讨论一件非常陈旧的事情,所以永远在做同一件事情,他发现他们思维的方式有一个巨大的盲点,所以他就进入到这个领域里头来,26岁就提出了相对论,很年轻,他是个外行,科学史上有很多外行进入到一个新领域作出重大发现的。 梁冬:那个时候他结婚了吗? 吴伯凡:没有。 梁冬:好像很多伟大的事情都是在结婚以前的。今天我们聊到了关于专注,我们聊着聊着还发现专注还不能简单意义上的只做一件事情,有些时候你做不同的事情,如果你能够打通关,在不同的事情里面做成一件事情那也叫专注,但是存乎一心,到底怎么样拿捏那个尺度又很微妙、很艺术,也许大家会觉得我们在忽悠大家,觉得我们在努力的试图自圆其说,但是没关系,下一周我们会就关于如何专注以及到底怎么样能够做到真正的专注,深入地和大家聊天。感谢您收听今天的《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的是吴伯凡。 吴伯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