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的依然是《21世纪商业评论》吴伯凡。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伯凡你好!今天我们的话题和上一周的话题有一点点关联,上一周我们提到企业过冬的问题,更严肃的一个问题是来自于大学生,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时候企业家就算是厂房没有了,公司破产,他实际上自己还能够吃饭。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大学生,读书作为一种投资是不便宜的,一些大学生上了挺好的大学,毕业之后就失业和面临招聘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谈论的话题跟大学生就业有关。 片花:大学生毕业为什么找不到工作?人手短缺的企业为什么又招不到合适的员工?企业和大学生之间真的有不可逾越的交流障碍吗?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求职与招聘的两难境地。 梁冬:伯凡,你作为《21世纪商业评论》的主编常常也会面临很多的大学生来求职吧?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吴伯凡:有点痴男怨女的感觉,求职的人说找不着工作,这是很普遍的。这里有一个统计数字,2009年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610万,预计今后两年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加,2009年的社会蓝皮书显示,2008年全国大学生失业率超过12%,截至2008年底08届毕业生至少有百万人无业。 梁冬:国家发改委专家估计2009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无业人数将会上升到200万,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吴伯凡:确实是,有点恐怖。 梁冬:比如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就算那个时候的经济那么差,大学毕业生还是能找到一份工作的,你也面试很多人,你觉得这些人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呢?我听说现在的《21世纪经济报道》和《21世纪商业评论》还在招聘,对不对? 吴伯凡:对,我们发出一个招聘广告挂在网上好长时间,每个月我也能收到很多很多这样的简历,周末的时候我就看几十份简历,我想挑出一个人来,真的是很难。 梁冬:这个东西我有类似的体会,因为我现在投了一个叫太美的公司,那个公司我们也常常在招聘,也有很多人来面试,但是有些时候我一面试就觉得很失望,但是大学生有时候连简历都不带,就敢上来的,空着两只手,就像广东人说的带着两只香蕉,一边一只像香蕉一样,上来之后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简直是很奇怪的一个现象。 吴伯凡:好像是04年的时候麦肯锡公司做过一个报告,说未来阻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一个非常大的隐患就是中国的人才危机,我们当时在想中国的教育,那个时候正好大学扩招,怎么会有人才危机呢?经过几年才知道隐性的人才危机非常严重。 梁冬:很多朋友都觉得自己是大学生,应该找得到工作,现在请你们听一听来自于招聘方的意见,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外一方面,那些招聘的人又那么焦头烂额,你听听其他反面的声音,可能对你们的定位有所帮助。伯凡你讲讲你在招聘过程当中的困惑。 吴伯凡:我现在一律要手写简历,除了电子简历以外,我要看看他不是用模板做出来的,要他自己写出来,看看他写的字,自如其人嘛,这里头一看就参差不齐了,再仔细跟他一谈一问,望闻问切,发现这个问题就来了。 梁冬:问题在哪儿呢? 吴伯凡:我们所要求的实际技能他不具备,他听说过一些概念,你问他好像很多事情他都是知道知道。 梁冬:他们来做主编可以,做记者不行(笑)。 吴伯凡:有的甚至觉得他可以去安邦定国的才能都有,该怎么做该怎么做。眼下有一个企业是一个什么样子,我问他你觉得它的问题到底在哪儿?他马上就说不出来了。我们有太多的要扫天下,但是不知道扫一屋的,过去有一个成语,他的屋子里乱七八糟,别人说这一个读书人你都不会收拾自己的房间,他说我是扫天下的,不是扫一屋,别人告诉他说不能扫一屋就不能扫天下,现在眼高手低。还有一种是学非所用,好像是学了这个东西,实际上他学习的只是关于这方面的一些背景和知识,实际的技能非常非常地少,甚至完全是两张皮。 前一阵因为辅导小孩学英语的时候,我拿《新概念英语》,过去我们也学过,没看序言,那天我仔细看了序言,写得很有意思,说以前的英语教育之所以没有效率,是我们以为我们了解的一门语言是如何运行的,机制是什么东西,我们就掌握了这门语言,实际上了解一门语言是如何运行的跟如何使用一门语言完全是两码事,怎么说呢?好多的教育学英语的时候告诉你名词、过去时,很多很多的语法知识,它是关于这个语言的知识,但是它的不是使用语言的技能。小孩学语言,一岁半的小孩会说话,他从来没学过什么语法,也没有学过“的地得”,他学会的是一种技能。 我们现在的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学了太多关于一门什么东西的知识,比如说新闻,他是学了好多关于新闻的一些知识,新闻是什么?是一篇篇稿子组成的,如何去写一篇稿子,从来没有学过,也不知道自己这方面还有缺陷,就是上一次我们节目讲到的知识的四个等级:不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他是在最低的等级里,是不知道不知道,这门行业要求的最基本的技能他是不了解的。新闻写文章可能有一点特殊性,我还招网站的编辑,那是需要技术的,也有好多是科班出身的还是不行,当然我只要求目标,你多长时间能把这个网站做出来,它要达到的是什么效果,给你一个月的试用期你能不能把它做出来,他一想恐怕不行。我现在招的给我做网站的编辑他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他本来学的是电子商务专业,然后到一个网站去,他就自己在那琢磨,自己在那学,他的技术非常地好,所以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现在教育的这个问题非常大。 梁冬:可以看到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就是作为生产学生的学校本身,产品定位和生产产品的方法肯定有错误;另外一方面很可能跟这些产品的自我主观能动性有关。这些学生可以说学校没有教,你是不是可以自学呢?我以前曾经采访过一个香港导演叫陈果,他拍过《榴莲飘飘》、《香港制造》这些电影,陈果他就没有上过电影学院,人家就是在片场跟着导演扛箱子,给导演端凳子开始的,后来人家拍的电影讲故事也讲得挺好,比绝大部分我所认识的电影学院毕业的要讲的好,我就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跟我说事实上绝大部分的知识学校里面也不会教给你,不光中国是这样,全世界的学校都是这样,问题是你是不是想要吃口饭,很直接、很坦白,事实上来说,手板眼你要去学,一步一步地去学,你还是能够学的到。我觉得很奇怪,在香港很多的行业都有师徒制,比如说炒菜、拍电视节目有师傅,甚至做管理,很多香港的厂长或者是经理人,他们也没有上过MBA、EMBA,但是人家管的流程也是非常的好,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你是不是有这个心眼。 吴伯凡:我们现在大学的这种教育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它提供了大量的我刚才说的背景性的知识,是关于什么什么的知识,革命导师列宁硕果一句话,“我们不是学完生理学以后才会消化的。”生理学是关于身体如何运行的知识,但是你掌握了这样的知识跟你能不能消化是两个主体,你懂得了知识,但是这个运行其实不是你在运行,身体自身的有一种内在的运行机制,你能不能够掌握那些东西,它是表层的知识和行家里手之间的那种默契的知识。我们现在提供的很多知识都是显性知识,而大量的隐性知识是没有提供的。比如说开车,开车的一些规则、技巧,给你一天时间、两天时间你可能都背会了,大致你能想象该这样、该那样,但是如果你凭这点东西去开车那肯定是不行的,它是需要长期的场景性的知识,就是你跟环境之间、你跟你的工作对象之间形成了一种持续的博弈,不断地对你提出挑战,然后你去应战,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思维,逐渐逐渐达到一个精准的地步,这种知识它是需要场景、需要行动、需要实践来获得的。而我们现在很多的学生,一方面他不具备这样的知识;第二,他不认为这种知识是重要的。为什么那些学徒出身的人他能够学得好呢?因为首先他比这些在学校里学这种知识的人更知道什么是场景,耳濡目染,这样慢慢慢慢他就形成了大量的隐性知识,而真正管用的就是那些隐性知识。 梁冬:所以以前师傅都说不能都告诉你,你自己去学,学得出来你就学,学不出来你就别学了。以前我们觉得这是师傅一种保护自我知识的方法,后来想想也不无道理,师傅哭着喊着要教你的时候你还烦,你还不去上课,要考试你还讨厌,师傅不理你了;不告诉你了,天天在背后偷摸的学,学完了之后回家自己练,那这些东西是什么呢?我们不要认为它是一个玩笑,事实上来说它恰恰给我们提到了非常好的一个启示,那就是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东西它都不是知识,而是体会和经验。 吴伯凡:那种其实也是一种知识,我们把它叫隐性知识。 梁冬:不可言传的。 吴伯凡:对,只能够通过行家里手…… 梁冬:手把手带着的。 吴伯凡:对,形成了某种默契的知识,这是我们最缺乏的。 梁冬:有些时候我在采访一些老中医的时候他们也跟我说,医生是不能够在学校里面被教育出来的,事实上证明培养一个好的中医就有如培养一个好的钢琴家一样,他需要手把手的带,所以它应该是一个很奢侈、很昂贵的行业。最可悲的事情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已经完全忽略了这一点,以为可以透过知识的传递,从而令一个人到一个所谓的专业人士的过程。广告休息一下之后继续和大家探讨,我们到底在学校里面学什么才能够真正的找到一份合适自己的工作。 片花:面对大学教育的缺失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加自己的择业筹码?考研是否能促进就业?漂亮女生是否更容易就业?企业是否只应该聘用有工作经验的员工?欢迎继续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求职与招聘的两难境地。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继续回来到《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而对面的依然是《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伯凡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刚才我们谈到一个话题,现在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痴男怨女情况,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另外一方面是大批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到了这个企业之后也不知道如何获得来自于企业的认同。我想请问一下,你认为导致这两种困惑——企业方和大学生方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吴伯凡:双方的需求错位了,学生去找工作的时候有一个期待的,可能他觉得进到企业他马上就叱嗟风云,甚至是可以做总经理,下面这些事他觉得不必要管,我学的就是这些东西,那些细碎的事情我没学过,我觉得也不重要,他有一个需求。企业的需求是我进一个人是成本核算的,我给你多少工资你要做多少事情,而且企业比学生更了解他需要什么样的人,也知道眼下的这个人他可以做什么,所以你开出的是8000块钱的价,他给你开出的是2000块钱的价,这是一种不对称。最极端的情况是干脆说你是胸怀大志,你觉得是满腹经纶,而企业认为你一钱不值,那就完全是接不上口的,所以就出现这种并存的现象。 们刚才谈到一个我们现在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观念、教育的体制有很大的关系,那些老师教这些学生的时候,我们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没有想到企业、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他们也没有从事过这方面的工作,所以他们是想当然的去教给了学生大量的所谓的背景性的知识,而不是能够实际操作的东西。 梁冬:是的,我觉得很多人都说过了教育体制有问题,但是活人不能被尿憋死,作为一个大学生,你不能说因为学校教育体系、学校教育思路有问题,所以我出来干不了是应该的,那总有1%的人人家也是这样教育出来的,人家怎么就干得很好呢,所以你要去做那1%,那他怎么完成的呢?我觉得有些时候学校教育体制的偏差不是对你的一个伤害,它是一个机会,为什么?因为它把你的竞争对手变得比较弱了,你作为一个大学生要怎么样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扩充自己的知识。 吴伯凡:当然了对教育的抱怨,不是说只在今天了,我记得周作人说过一句话,“受过大学教育的和没受过大学教育的差别,就在于这个人学了多少年,还得在社会上用多少年把那些东西洗干净;那个没上过大学的人是不需要洗,他节省了这个时间。”博士生和本科生的差别就是博士生要用三年的时间知道自己不知道,本科生进来以后谦虚一点,他是马上就知道不知道,结果本科生比博士生提前三年进入另外一种学习,就是在实际工作当中的学习。 梁冬:你这个观点是不是认为现在的本科毕业生如果找不到一份好的工作的话,也没有必要去读一个研究生。我现在在中国传媒大学讲课的时候,常常也会面对我的学生问我这个问题,他们说“老师啊,反正外面的形势也不好,反正我读研究生好像挺容易,老师就把我直接升上去了,我是不是应该再读一个研究生呢?”你怎么看? 吴伯凡:那不是在解决问题,那是在拖延问题嘛。关键在于你将来要干什么?如果你想留校当老师,你读博士然后做一个专家,可能这条路是对的,你不断地读,读完研究生上博士,然后到国外,做一个专家。专家和非专家也有一个说法,所谓专家就是更多的数据、更少的智慧,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如果你是这样一种设计的话也就是解决问题了,因为你为将来的工作增加了你的筹码,你的学位越来越高,但是我们社会需要的是大量能够懂得实际操作的人,你再用三年的时间延缓一下,等这个冬天过去,招聘不再那么难的时候你来,那也许是一种解决方法,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 梁冬:而且可能还有一个最糟糕的情况,就是令到你的成本更高了,因为人家本科生说我2500就能干,你非要4500才能干,因为我都是博士了,那对于你来说反而也丧失的很多的机会,是不是? 吴伯凡:对。现在说明年大学生会有100万的人找不到工作,它的含义就是找不着按传统的标准大学生该做的工作,而有很多的工作是可以去做的,但是他觉得我是大学生,我不会去做那样的工作。 梁冬: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到底是不是应该雇用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人呢? 吴伯凡:有工作经验的人他的好处很简单,他一来就能上手可以用了,成本核算说这个人值,但是企业竞争力的来源是员工的学习能力,如果你的员工都是善于学习的,那么你的企业就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你企业的竞争力可以不断地升级。所以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因为他不会眼下做的这个东西就轻率地否决了这个学生到你这个企业来的可能,他虽然是没有学过这个东西,甚至他学的是地理,你这个地方做的是金融,有这么大跨度的话,也不一定说这个人不适合于这个位置,关键是要看这个人是否有学习能力,还有这个人是否对自己有一个最清醒的评价,一种反省的能力,情商比较高,交往商比较高,能够适时的调整自己的能力跟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断去完善自己的愿望和能力,这个我觉得是最重要的。 梁冬:我问你一个比较八卦一点点的问题,假如今天有女大学生到你们这来应聘,一个写文章也写得不错,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另外一个写的也可以,但是长得比较漂亮。你觉得你会选前面那个,还是后面那个? 吴伯凡:我觉得是太漂亮和太不漂亮的可能她都会有问题,会造成性格和能力都有缺陷,我觉得也不是那么漂亮、也不是那么不漂亮,平时她就不太想漂亮不漂亮的事情,她对能力素质的培养是朝一个正常的路径去发展的,我觉得这样的人反而是值得用的。 梁冬:我个人的观点发现,虽然我们都相信对美女不能有太多的偏见,但是事实上来说,一个女孩子花太多的时间令到自己更有魅力的话,她在职业上是有伤害的,因为能量是守恒的,你花时间去弄头发的时候,人家花时间去练技能,那不太一样。 吴伯凡:而且在整个的竞争优势上这跟做企业是一样的,你是资源驱动型的?还是能力驱动型的?比如说美貌是你的资源的话,你的整个竞争力都建立在这样资源驱动上头的话,一旦这个资源匮乏、资源红利开始消失的时候,就像我们现在谈到中国很多这样的企业,由于资源有一定的优势,原材料、价格便宜,劳动力便宜,如果这些东西一旦涨价环境红利没有的话,那你就丧失竞争力,你就到冬天了。虽然这个话题扯得有点远,但是它也是一种经营自己的方式,如何打造自身的核心能力,而不是用那些资源来驱动自己,因为资源迟早会消失的,一旦这个东西消失了,那你就走不动了。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经说过一句话,“千万不要把你和你的位置绑得太紧,也不要把你现在有的东西跟你本人绑得太紧,一旦这两个东西消失的时候,那你就什么都不是了。”这说的是另外的话题。 梁冬:不是另外的话题,我觉得这恰好是核心的问题,是我们的大学生不要觉得我是某一间大学毕业的,这是你的位置,或者说不要觉得我长得怎么样,我父母怎么样,这些东西来左右了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你能力的修炼,能力还不仅仅是简单的显性的知识,它包括经验、体会甚至包括心智和你的品格,我们可以看到有一本书就是《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 吴伯凡:《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梁冬:那个是谁写的来着? 吴伯凡:马克斯·韦伯。 梁冬:马克斯·韦伯特别提到一个观念,其实我们身上的一些文化的特性也会增加我们的竞争力。很多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意识到,除了能力以外,是不是你还应该培养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你该培养一种一以贯之的精神,你该培养一种对你所学的东西有一种自学能力、开放地去学习能力的那种精神。 吴伯凡:对,德鲁克曾经说过在知识社会里学校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教会学生去学习。我们的学校教育里教会学生去学习,这个是做得非常少的。第一个,它没有提供将来学生要面对的那些场景,急中生智,“急”就是场景,“智”就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知识,我们都是在一个没有场景的、去背景化的、去场景化的这样的知识里养大的,所有你一旦遇到一个场景的时候马上就慌了。我记得有一个企业家说过现在的MBA教育是教你怎么去烧开一壶水,但是他毕业以后到了企业发现最大的难题是那个壶在哪儿他找不到。 梁冬:(笑)所以当伯凡摇头晃脑的时候,我心里面突然想到了另外一个视觉的景象,就是很多年轻的大学毕业生的朋友还很自卑,觉得我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我们的老师也很笨,我们教的知识也没什么用,其实你应该感到幸运,如果不是你们老师没有教你什么东西的话,你怎么会有一种活力和能力去学习你真正喜欢学的东西呢? 吴伯凡:美国有一句话说上过大学最大的好处就是上过大学。 梁冬:或者你知道原来大学也不过如此,上过名牌大学也就是知道原来名牌大学也不过如此。最重要的就是你的位置、你的学历、你的父母以及你的资源包括长相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什么东西最重要?是你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是可以向老师学的吗?不是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自己修,只有靠自己修,才能够修炼成为一个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有竞争力的那么一个人。所以如果找不到工作,首先问问自己,是不是你真的有这个能力能够胜任你想找的工作。 吴伯凡:我从来不相信怀才不遇这句话,尤其是在信息如此透明,信息沟通如此方便的时代,你说怀才不遇,我觉得是不大可能的。 梁冬:只能是那个才是有问题的。 吴伯凡:对,所以当你觉得自己是怀才不遇的时候,一定是自己出了问题。 梁冬:是的,若要符合伯凡这样的要求还真的是很不容易,反正我是很幸运,幸好我是早毕业几年,如果现在是刚刚大学毕业的话,我去吴伯凡那估计也没戏。感谢大家收听今天的《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伯凡再见! 吴伯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