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的依然是《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伯凡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诶,伯凡啊,最近呢我碰见一蹊跷的事儿。我碰见了一哥们儿,这个人呢做了一家公司,逆势扩张啊。按道理说,他说现在能招到这么多人,理论上应该是大家都很积极工作才对啊,但是呢他很困惑,他说:“不知道为什么,自从人招多了以后反而从整体上来说公司能产出的事儿少了,而且呢成本高了,效率低了。” 片花:企业的工作量、产能和企业员工的数量一定会成正比吗?为什么很多企业都会出现磨洋工的现象?工作中的舞蹈和迷宫里的老鼠又代表了哪些工作中的假象呢?什么是帕金森法则?帕金森法则又是如何解释办公室政治的呢?中国古代医学对身体肥胖的解释与现代企业组织机构的臃肿有哪些相关性呢?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帕金森法则。 梁冬:所以呢这让我想起了较早之前我买的一本书,那天我在中欧上课的时候呢发现一本小书叫《帕金森法则》,这个《帕金森法则》呢…… 吴伯凡:我以为是帕金森氏综合症呢。 梁冬:哈哈哈,是另外一个人,叫帕金森啊。《帕金森法则》呢是一个关于商业管理理念的一本书。它呢有点像魔鬼辞典一样的,把一些在商业社会中很奇怪的现象呢都把它拎了出来呢,把它展开来和大家分享。比如它这个帕金森法则,它里面若干个法则,排名第一的就是这个帕金森法则。这个帕金森法则就是说:其实任何一个企业他的工作量和他的员工数量几乎没有关系。关于这样的一种观念你怎么看? 吴伯凡:我先说这一类法则啊有什么定律啊,他其实英文我看是定律,是吧?帕金森定律。还有我们以前节目里讲到的莫非定律、迪尔伯特定律,是吧?迪尔伯特法则。所谓这些法则实际上是一个开玩笑的说法,就是某种现象然后概括一下呢,据说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相当于一个谚语。比如说你这个帕金森法则,我就想起我们中国一句很俗的谚语叫什么啊--鸭多不生蛋,人多瞎捣乱。 梁冬:哈哈……此话我觉得很有趣啊,怎么解释? 吴伯凡:就是成本,你刚才讲了,是吧?成本更多了,人更多了,人多力量大,它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这么说。但很多时候人多了事情就多,有一句成语叫“无事生非”呀,只有“无事”它才“生非”。 梁冬:对,对,对。 吴伯凡:所以呢我看到这个法则的时候,我一下子我就想起那个查尔斯o汉迪说的另外一个原则,我觉得那个倒是真是一个原则。他怎么说的呢,他说你的公司啊在很多情况下,二分之一的人双倍的薪酬双倍的效率。 梁冬:什么意思?是不是说任何一家公司理论上都可以再砍掉一半的人? 吴伯凡:不是任何一家,但是对很多公司来说,他就是一种提醒,并不是人越多这个产能…… 梁冬:就越大。 吴伯凡:对,这里头没有正相关。 梁冬:对,没有负相关就很好了。 吴伯凡:对,有时候是不相关,有时候是负相关。 梁冬:不相关和负相关。其实呢我们认真地再想想啊,现实生活中,现在的很多企业呢他是所谓的知识型的企业。在公司里面呢没有别的,就只有人,是吧?办公室也不是买的,也没有什么生产工具,几个电脑而已。大部分的事情呢就是这些人混在一起,每天好像定点来上班,差不多就下班,在一起之后呢,人数一增加往往效率变低。那其实呢还不如呢就少做点把它做好一点,或者说呢把人数这个调整,数量不增加但是呢换一换,让更多的工资给更高的效率的人,然后呢去创造更大的价值。就像你刚才说的把人数控制到一半让他们的工资呢涨一倍,但是呢效率呢会有三倍。 吴伯凡:为什么会在一个人一多起来就容易发生磨洋工的现象?什么叫磨洋工?我把它称作为叫工作的舞蹈。但不是工作本身,比如说那些舞蹈里头表演那种收割的舞蹈,是吧? 梁冬:哈哈,动作很大。 吴伯凡:表演耕地的舞蹈,但他并没有去耕地并没有工作,它只是一种工作的舞蹈。在办公室里,当一种不正当的激励机制被置入到这个办公室的时候就会容易出现这种工作的舞蹈。大家就是像那个迷宫里的老鼠,迷宫里的老鼠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老鼠啊,它在迷宫里头很多老鼠窜来窜去,窜来窜去,表示我们正在忙着,但是具体能不能走出去,这个忙着有什么效果、有什么目的我不管,你不就是雇我来干活儿的吗?我就来干活给你看,我就在跳工作的舞蹈给你看。这就是磨洋工的现象很容易出现的,我们把它叫什么中层竞赛也好,或者是那个工作舞蹈竞赛也好,这都是这种现象。 梁冬:是的,我们你看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本来呢就几个人的时候呢,谁做了什么,做了之后有什么样的结果的,一目了然。人多了之后呢就要分工了,所以呢每一个人做的事情呢它都有上游有下游呢,它这个事情没有追踪的结果,它会有很多的可能性。真的可以把它推到别人那里去,而且呢这个中国人呢有个特点,我就觉得整个中国文化里面呐,有一种呢好面子,大家也都不在表面上把这个问题捅破。也不说这个问题在那里,都是背后跑去跟老板说,我认为这个事情我的问题呢,上面谁谁谁问题,下面谁谁谁问题。于是呢这个事情越搅越乱,那老板就是很烦嘛对吧,于是再找一个人专门处理人事问题,于是这个组织机构就越来越大了。不过这个帕金森法则呢,它倒是这样去解释一件事情,它是说往往呢在一个机构里面呢,会有一个人很忙。刚开始的时候这一个人很忙,那么如果一忙起来的话呢,只有两个办法:第一,这个人的老板呢,如果你忙,忙得实在不行吧,他就只能说A我给你选一个B,跟你平级的来分担你的工作。那对于A来说呢肯定是不愿意的,他一定是希望在这个事情发生之前,最好呢就有人帮他分担一部分工作。最后呢,于是就在A的下线呢找了一个所谓的助理,A助理1。但是呢A助理1呢是不能找一个人的。对于A来说,任何一个在组织里面的人都知道,如果你只有一个下属,那很快这个下属就会跟你平级。因为你没有办法管理,你也没有办法制衡,于是呢对于A来说呢,他最明智的选择呢,就是选择一个A助理1和A助理2。于是呢这样的话…… 吴伯凡:让他们去争。 梁冬:对,这样争的话呢,这样A呢就可以更好地去管理这个事情。 吴伯凡:这马基亚维利,一个意大利的政治学家,这里头讲了很多让人毛骨悚然的一些权术。其中有一个权术呢,是什么?当你遇到危机的时候,比如说一群狗向你扑来的时候,你就扔一块肉让那些狗抢那块肉,然后你就脱身了。当你的国家发生内乱的时候,你就外面找个敌人,哎,大家就都去对付外面的敌人了。 梁冬:有人说当年小布什去打伊拉克,就是因为那个时候美国内部很多经济啊、政治问题已经很多了。所以呢小布什呢,就很奇怪的,就后来事实证明他当时指责伊拉克的事情都没有证据嘛。说他藏匿核武器啊等等,但是呢他却在那个时候成功地令得全美国人变得很团结,就支持他,对不对? 吴伯凡:同仇敌忾!甚至有一个政治哲学家说政治就是制造敌人。嗯,你制造敌人了你才能有凝聚力。话说远了,在公司里头这种办公室政治虽然不像这个国际政治那么血腥,是吧?但是它其实呢是一种看不见的血腥,也很激烈的。 梁冬:也很激烈,而且呢人越多呢这事儿呢越复杂呢,就一般智商的人,只懂得做事情的人呢往往是第一波被赶出来的。那说回来这个帕金森法则,帕金森法则呢就刚才说到的,A呢在有一点点的超额的压力的情况之下呢,他为了避免再找一个人做他的这个平级,分担他的权力,分享他的权力,他通常会再找两个助手。但是呢,这两个助手呢很快呢就发现事儿依然就多起来了,以前没有的事情突然因为有了人之后呢为了让他显得很忙,所以就找了很多事情给他。于是呢,就再往下分助手,当然这对于A来说是很好的,因为他下面的助手会越来越多,就是级别会越来越多,最后呢A就被垫起来。但是这对于组织来说呢,你就会发现说本来一个人的事情最后变成了七个人在干。而管理这一堆人的,于是要在A上面还的确再加一个人的,否则管不过来了。 吴伯凡:你知道一个城市是怎么膨胀起来的吗? 梁冬:对。 吴伯凡:你需要做饭的,需要理发的,需要这个需要那个。理发的人又需要更多的饭吃,做饭的人也需要更多的人来理发。他就整个他就越来越……就是说你请人来服务,服务的人也需要服务,第三产业就是这么起来的,呵呵。 梁冬:哈哈……点着了第一把火之后,这个形势就不可逆转地发生了啊。所以这个帕金森法则呢用这一系列的推理,它就说任何一个组织必然会走向那样的一种机构膨胀的这样的一个过程。而很多的老板都没有发现人数的增加和这个最后集体的最终的产能之间呢真的是没有正比关系,常常是负相关。所以就…… 吴伯凡:人浮于事啊。 梁冬:人越浮于事呢越忙碌,大家越辛苦,最后呢大家就不了了之。 吴伯凡:有一本书啊就是这个英文的,叫《Sense and Nonsense in the Office》,就是我把它翻成《办公室里的正事和烂事》。有点像是“sense and nonsense”,那个烂事是怎么出现的啊,就是因为这个人一多事就多,尤其是这种非工作性的非生产性的那种努力就会多。一个家族,我们看到中国的那些小说里头啊戏剧里头,一个家族的灭亡往往是就没有正事儿的人,没有实际的工作职能的人他越来越多,然后他事情反而就越来越多。也需要越来越多的管理,整个他就这样膨胀,最后就崩盘是吧,《红楼梦》也是这样。所以这不是歧视女性,在传统的这种小说里面由于好多女性她是没有工作的,是吧,有时候…… 梁冬:无事生非。 吴伯凡:无事生非。 梁冬:所以呢很多人都觉得呢,周边也有很多朋友啊,以为呢自己有能力了工资也比较高,那反正太太出去呢打分工也挣不了什么钱,就把她弄回家。如果太太不回家的话呢,我还请一个工人,也是个成本。太太回家之后呢虽然她不挣钱了,但她也舒服啊,也没有那么多抱怨,不需要天天跟你回来讲在办公室里面多么痛苦。但是后来发现,自从这些太太回家之后,在家里面的痛苦的事情远比她在外面上班还多。所以很多人,据我所知,很多人呢是给钱给他的朋友,生意上的合作朋友,让人家把工资给他老婆。去聘请他老婆去上班,随便找一个事情在外面。 吴伯凡:这个我听说过,某互联网公司的老板就是把他的女朋友弄到一个公司吧,我也不在你编制,也不要你发工资,工资是我给你是吧,让她假装在那儿做事情。 梁冬:哈哈……据说现在很多女人呢都不了解,其实男人真的是含辛茹苦啊,哈哈……重新回来啊,帕金森法则呢,它其实我觉得很有启示。因为任何的一个组织啊,他就像个生命一样。所以在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黄老之说,黄老之说不仅仅是治理一个人的身体,他也治理整个组织和国家。他都是用一套法则的,因为你会发现说,其实人为什么变胖是不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征兆呢?因为当你一开始变胖之后呢,你就需要花更多的力气去推动这个血液的循环,这个时候于是心脏病就来了。但是他又没有那么大的力气了,那些能量消耗之后又停在那里。于是又要吃更多的东西去补充来推动它。最后呢,一个人一旦开始胖,就不可扼制地胖下去。所以呢,我的一些中医的老师啊,他说胖本身不是疾病。但是呢,胖是一个很重要的征兆,是你的的整个组织机能开始变差的一个思条。 吴伯凡:紊乱。 梁冬:对。从一个人的身体和看到一个组织机构的臃肿,都是如此。如果你发现你的公司突然从300人膨胀到3000人。从30人膨胀到100人的时候,你第一个要思考的是到底是不是需要这么多人,啊。稍事休息一下,继续那个伯凡呢从这个帕金森法则从头来聊一聊。 片花:在知识型企业中,人多力量大的原则还会成立吗?为什么彼得定律认为一个人做得好就提拔他,最后必然会把他放到一个不适合的位置上?当一个人不能胜任工作时,会用那些掩饰性和替代性的非工作性努力来证明自己并不笨呢?在中国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型的过程中,薪酬体系该如何向具有创新能力的少数人倾斜呢?欢迎继续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帕金森法则。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继续回来到《冬吴相对论》。刚才呢我们讲到了一个很普遍的一个现象,一个公司里面的人一增加,立刻就会发现人浮于事。组织机构膨胀,然后呢花在管理上的成本越来越多,而且呢事情是越弄越乱,还不如不加这一个人。所以呢有本书叫《帕金森法则》呢也专门提到这样一个话题。其实老吴呢在这个商业观察里面做了很多年啊。你也可以发现说不同的公司似乎都有类似的通病。 吴伯凡:这个帕金森法则让我又想起另外一个所谓的法则,叫--彼得原理。 梁冬:对。 吴伯凡:彼得原理它说的是这么回事。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干得好你就提拔他,最终一定会提拔到他不胜任的位置上去。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建筑公司的一个吊车班里头,有一个非常能干的吊车手,驾驶这个吊车啊很厉害。后来发现他干得好呢,班长啊获得了提拔,这个吊车手呢,这个能手顺理成章地就当上了班长。这样就发生了两件事情;第一,他们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吊车能手;第二,多了一名很糟糕的班长。 梁冬:哈哈…… 吴伯凡:这是彼得原理,前面他跟这帕金森法则没有什么关联,但是后面就有点关联了。一个不称职的人在一个位置上谁会承认自己不称职啊,都会用各种方法证明我是称职的,我不是你们说的那么笨,就是他会产生一个叫“掩饰性技能”和“替代性技能”证明自己不是不称职的。比如说他明明完不成这个任务,他知道他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他就用一种缓兵之计。这个缓兵之计是这样的,就是说你让他干一件什么事情,他会把这件事情呢搞得是好像很细很细的,跟你细分,完成这件事情要做哪些东西,哪些东西啊,就不停地给你汇报,今天汇报一次,明天汇报一次,让你觉得他一直是很投入地在工作。然后呢他会提出各种可选的方案,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你也搞得迷糊了。那再仔细研究研究吧,然后呢,他又会请一些外面的人或者说里头的人七嘴八舌,对这个项目啊进行各种的评论。让你觉得这个项目吧,做呢也可以,不做呢也可以,甚至做下去说不定还真的是有什么问题。他就非常卓有成效地把这个时间拖延了,你看到的是他一直在很努力地在工作。 梁冬:甚至是很有成效地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有结果,是吧? 吴伯凡:对,对,对,好像有结果,实际上他永远不可能达到那个你所要的那个真正的那种结果,最后呢拖啊拖,拖到不了了之。这是一种掩饰性,就是这种掩饰性技能,总而言之,我们都可以把它叫做那种非工作性努力。跟前面我们说的那种工作的舞蹈差不多,那是五花八门,人没有这种能力的时候,他一定有别的能力。他起不到好作用的时候他一定会起到坏作用。 梁冬:对,所以说如果一个领导啊,他真的是高风亮节,他在这方面不擅长的时候,他不要挡着地球转,他已经是一个非常伟大的领导了,对吧?我们说这很多企业里面,由于呢他以前做一个吊车手做的很成功。于是呢他就被提拔成班长,如果他真的是够诚实、够善良、够中肯的话呢,他可以说还是让谁谁谁来管。或者说让他自己运转,他如果愿意的话他还是个最好的吊车手,偶尔技痒一把,是吧?最怕的是呢,他自己也觉得说我应该做一个班长。 吴伯凡:他这是要做的事情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越来越复杂,让你陷入一种复杂型的陷阱。因为他最重要的是让你看到我正忙着。 梁冬:帕金森法则也好,彼得原理也好呢,都是给我们提醒了一个很多东西:今天中国企业正在发展啊,中国正面临一系列这个金融海啸,一方面呢要提高效率;另外一方面呢其是我觉得更重要的就是给我们的很多的管理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到底在面对……像以前他机遇很好啊,速度会掩盖很多东西,当如果速度慢下来的时候,其实我觉得应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提醒:你是不是能够在比较正常的速度下面重新地发现你机构的问题,抓紧时间做调整。 吴伯凡:有时候资源充足啊他会带来很多问题,资源不充足的时候,往往目标还比较明确。资源一充足,他就会有多余的闲置能做多余的事,多余的资源有时候真的是做了很多的无用功。还有一点,尤其是对于知识密集型企业来说,这一个所谓人多力量大的原理啊往往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在知识经济当中有一条法则,以前我们也提到过,就是知识的那个“质”它永远比知识的“量”要重要的多。莎士比亚他写一部喜剧,是吧?他写出来了,因为他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你能不能说我用20个人或者200个人,我集中300个作家,我们再写一部《哈姆雷特》。或者我集中5000人搞一个大工程,再写一部《红楼梦》。不可以,是这个东西就是这个东西,如果是一万人,十万人,他往往就都做不了。当然这说的有点夸张,就是有些创造型的工作它真的不是有很多人聚在一起就能够完成的。 梁冬: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提醒,因为呢中国呢正在面临这样一个转变。在以前呢我们是劳动密集型的。我们依赖劳动密集型,依赖更便宜的员工,是吧?来获得我们在世界上低成本这个优势。但是,显然世界正在发生一个很深刻的变革。那么我们的逻辑是不是因此而做出了新的调整呢?我们以前不愿意给那些能够创造最大价值的人更高的工资,老觉得说他比一般人高两倍、三倍就可以了。于是呢,他好像量化出来。比如说一个三万块钱的人和三个一万块钱的人,似乎有某种的关系。 吴伯凡:所谓的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只是一种说法而已。诸葛亮有时候就是诸葛亮。三个臭皮匠,三十个,三万个臭皮匠可能也顶不了一个诸葛亮。但是在薪酬体系当中呢就出现问题。如果这个人他真的是很有创造性的话,他宁可雇三个臭皮匠,他不雇一个给他的工资相当于臭皮匠三倍的工资来雇一个诸葛亮。常常是这样,他心里头觉得心安。觉得这个人怎么比其他人高那么多的工资?你也不仔细去想一想,他创造的工作加在他的价值也许要…… 梁冬:是三百个,是三百万的价值。 吴伯凡:所以呢,他在知识经济里头还有一条原则,这以前我们也提到过,叫知识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首创成本跟最终效用的不对称。 梁冬:嗯,这话怎么讲? 吴伯凡:比如说曹雪芹啊,我们还是以这个写《红楼梦》,曹雪芹写《红楼梦》就在一个破草房里头,是吧?全家都在喝粥,是吧?这个成本是很低的。但是他也写出来了。这个首创成本跟最终的效用。《红楼梦》养活了多少红学家,拍电视剧拍电影,它的最终效用它是极不对称的。这个原理以前我们也讲到过,但是在人力资源,在薪酬管理上头也同样有效。我们并不是说一个东西很有用,它的成本就一定要很高。是吧? 梁冬:起码不是那么完全对比的。 吴伯凡:它这不对称嘛!所以呢,为什么会出现鸭多不生蛋呢,就是因为他有一个观念。我这个事情要最终的产出很大很大,我是不是就要花很多很多的钱,雇很多很多的人。有时候真的不是这样。 梁冬:我觉得这恰好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一个提醒。那么我们现在整个国家呢在朝一个知识型的一个社会转型的时候。我们的整个的社会薪酬体系是否能够了解到这样的一种客观规律,我们的员工是不是能够清楚地知道这样一种变化的来历。我们的企业主是否能够下定决心为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那么一丁点的那些人,那个人数上占到整个人数的百分之一的人。给他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四十的收益。 吴伯凡:对。有一个故事,就是当年日本还不是那么发达的时候,有一个企业,他的设备出问题了。他们用的是德国的设备,然后就请德国的工程师飞过来,就看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他就反复的看了以后,就在那个一个地方就用粉笔画了一道,然后要了多少钱,那个日本人说:“你这一道粉笔就值那么多钱啊?谁不会画粉笔?”他说:“问题就在这里,谁都可以画粉笔,可以在任何地方画,但只有我知道是在这个地方画。” 梁冬:这就是什么呢?这就是知识的价值啊。 吴伯凡:对,你不能够说请一帮人,一百个人在上头用粉笔画一百道,没有用。他只有一个人知道该在哪儿画那一道。 梁冬:说到这个事情,为什么要做总结了呢?就是最近啊国家完成了这个医疗体制改革这个方案的出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重新开始尊重知识的价值,你知道一个中医,他治一个病,开一个二十块钱的药。只允许他三十块钱的诊费,甚至他二十块钱的诊费,但是呢如果一个西医,你去西医院感觉又给你做CT啊、X光啊、体检啊、抽血啊,弄你两万块钱,把感冒弄好了,或两千块钱把感冒弄好了,这还不见得能弄得好。 吴伯凡:还有一个现象,我想让你解释一下啊,据说啊我很少看中医,经常看中医的人啊,说评价一个中医好不好,其中有一个标准,就是他开的那个药方啊贵不贵。如果他开的那个药方啊很贵,抓药抓两千块钱三千块钱很可能是一个庸医。往往他就开那么二十块钱三十块钱那个,他往往是一个很高明的医生。跟帕金森法则我觉得也有一种关联。 梁冬:这个话题呢我也请教过专业人士啊,他们说事实上来说一个药能不能达到效果,跟它这个药本身的价格没有关系。你要是用的对,金银花,甚至是你在合适的时间,你说你在这一天你出去喝一杯水,在这个时间点上你喝一杯温水,如果它能解决问题,那也行,对吧?但是长此以来我们都是以投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价值的。所以呢,那些医生就觉得说我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帮你治完病之后呢,我没有任何的回报。最后就没有办法,就只能说我给你开很贵的药,然后呢从药里面拿提成。这不仅仅在中医,在西医领域也是如此。所以呢,就只能逼迫最后药费越来越贵,所以我觉得最近这次医疗体制改革允许医生有更高的这个收费。医生的收入和药的哪个收入脱钩呢,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转变。总结回来,我们今天讲的就是,我们要意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那些看似不努力,不是很忙碌的人,他也可能会创造很大的价值。一个机构的忙碌程度和人数多少程度和他的知识产量,和真正最后知识所带来的这个结果之间,往往是没有关系的。甚至有些时候会出现负相关的关系,提醒各位呢一定要留意你的公司是否正在滑向所谓的帕金森似的那样一种臃肿而且人浮于事的情形。如果是那样的话,请你马上就禅宗说的叫“截断众流”,停下来好好思考一下你们公司的组织结构了。好了,感谢大家收听今天的《冬吴相对论》,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