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长期的劳动产物 1817年开始创作 1823年方告完成 前后共达六年之久 十九世纪前半叶 当时革命者创导的 全人类的团结友爱 和平自由的愿望 也正是贝多芬奋斗的目标 德国伟大诗人席勒的欢乐颂 是这种思想的典范 贝多芬很早就把这首诗词 安放在她的作品里 但怎样安排 却是他踌躇了一生 在交响曲里引进合唱 在技术上有很大困难 而且是一项大胆的革新 第九交响曲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民主性 贝多芬说过 我的艺术是为穷苦的人民服务的 第九交响曲的完成 在贝多芬的心灵里 留下了光荣的标志 这部伟大作品1824年5月7日 在维也纳首演时 受到听众连续五次的鼓掌 和狂热的欢呼 按当时的惯例皇族出场才鼓掌三次 因而受到警察的干涉 这时贝多芬的耳朵已经完全聋了 他完全听不到听众的欢呼 直到女低音歌手翁格尔 拉着她的手使他面向听众时 他才知道听众的狂热情景 终场以后 他感动得昏了过去 第九交响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略带庄严不过分的快板 D小调 2/4 奏鸣曲式 第一乐章是一首悲壮的叙事诗 既有黑暗势力的阴影 也有壮丽的英雄气概 其后逐渐发展而引入第一主题 即呈示部 由全体乐队奏出 出现在d小调之上显得威严有力 第一乐章反复了一次之后 在进入第二主题之前 由木管乐器第一次预示欢乐颂主题 以作伏笔 之后 马上进入第二主题 第二主题建筑在降B调之上 表现出悲叹和愤慨 但悲叹不等于屈服 跟着是富有斗争意志的旋律 展开部的材料主要从第一主题抽出 并加以发展 第二主题在展开部曾作短时的出现 带有阴暗悲伤的感情 再现部一开始便形成第一乐章的高潮 充满惊心动魄的音调 第二主题的音调变得非常明朗 而充满希望 以后全体乐器奏出了暴风雨般的图景 最后奏出了第一主题开始时的乐句 结束第一乐章 (吴承才编辑)